9月11日至13日,现代快报、华商报、海峡都市报、南国早报、市场星报、齐鲁晚报、海报新闻、纵览新闻、长春晚报、大皖新闻、九派新闻、新快报、新黄河、红星新闻、川观新闻、上游新闻、海西晨报、四川观察、新闻晨报、封面新闻等全国20家主流媒体负责人齐聚常州,聚焦常州产业厚度、创新锐度、城市热度、民生温度,见证这座城市以奋斗之笔,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9月12日上午,全国主流媒体一行来到理想汽车常州制造基地、常州新泉志和汽车外饰系统有限公司,实地感受这座“新能源之都”的产业脉动。数据显示,今年1—7月,常州新能源领域规上企业完成产值5077亿元,同比增长4.3%。
2025年主流媒体看常州活动首站便将目光锁定在常州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核心版图——理想汽车常州生产基地,以及与之紧密联动的链上企业常州新泉志和汽车外饰系统有限公司,实地感受常州新能源产业活力。
九年携手,理想汽车与常州彼此成就。从落地生根到发展壮大,理想汽车在常州累计投入超百亿元,实现千亿级产值,成长为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头部力量;而常州也借势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成功跻身GDP万亿城市行列,双方携手跑出的“双向奔赴”加速度,成为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典范。
走进理想汽车新落成的展厅,两款高销量车型格外吸睛,一旁的大屏幕上,全国范围内理想汽车的实时运行数据不断刷新——自动停泊次数、最远行驶里程、最长续航时间等,直观展现着产品的硬核实力。座椅系统、循环系统、能源系统的多维展示模型,复杂的技术原理通过可视化呈现变得清晰易懂,引得全国主流媒体一行纷纷驻足赞叹。
据悉,技术自研是一直理想汽车的 “底气”。数据显示,2024年其研发投入高达110.7亿元,2025年一季度再追加25亿元,持续加码创新,其在高压纯电技术、5C快充、自动驾驶等关键领域的研发成果,不断夯实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沿着产业链往下游延伸,常州新泉志和汽车外饰系统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同样是一派智能生产的繁忙景象。“目前我们主要为理想汽车L6、i6车型配套生产外饰部件。” 工作人员介绍,依托技术优势,公司已搭建起全套先进外饰系统生产线,机器人全程参与实现“零接触生产”;装配生产线导入全信息化管理系统,从原料进场到成品出厂,全工序流程可防错、可追溯,确保每一件产品的品质稳定。按照规划,未来这里将建成年产50万套外饰件的生产能力,打造行业领先的汽车外饰智能化工厂,进一步夯实常州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配套实力。
深耕新兴产业赛道,新能源已成为常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阵地。2024年,常州正式获授工信部“中国新能源之都”城市产业名片,《打造“中国新能源之都”的改革密码》获评中国改革年度案例。
常州新能源产业的崛起和壮大,离不开政府前瞻性的政策布局与精准扶持。这几年,常州出台了《常州市加快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出台全国首部新能源产业促进条例——《常州市新能源产业促进条例》,从资金、土地、人才、技术等多维度助力常州新能源产业链厚度、深度日益凸显。例如,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拿地即开工”“当年竣工当年投产”等一个个热词,展现常州开放包容、诚意满满的营商温度。
而今,常州已在新能源领域构建起多维度优势叠加的发展格局。2024年8500亿元的新能源产业规模,印证了产业发展的强劲韧性。如今,新北区比亚迪基地“每分钟下线一辆新能源汽车”的效率、金坛“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的场景创新、武进西太湖科技产业园氢能产业链的加速成型,更让“发储送用网”的产业闭环持续焕发生机。
“从产业配套到技术创新,常州新能源发展的完整性与前瞻性令人惊叹!”首次来常州的海西晨报编委郑舒平在实地走访后为常州新能源产业生态点赞:“政府主动服务与企业创新活力同频共振,这样的良性发展模式,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全面报道。”
据介绍,常州还将进一步扩大新能源产业基金的撬动效应,推动理想汽车5C超级充电网络、昱辉阳光光伏产能等项目落地见效;同时聚焦全固态电解质、全回收光伏组件等前沿技术,推动盐穴储能、高压纯电等领域技术规模化应用,常州朝着“国际知名新能源产业高地”的目标稳步迈进。